不可忽視的心血管急症,名人案例警示
前交通部長郭瑤琪、藝人黃鴻升(小鬼)等公眾人物,皆因「主動脈剝離」猝然離世,凸顯此疾病的兇險性。主動脈剝離(Aortic Dissection)是主動脈內膜層突然撕裂,血液衝入血管壁夾層導致分層,若血管破裂將引發致命性內出血。據統計,發病後48小時內死亡率達50%,未及時治療者,每小時死亡風險增加1%,堪稱「與時間賽跑」的急症。
年輕族群也需警惕!高風險因子一次看
過去認為主動脈剝離好發於50至70歲族群,但台灣數據顯示,40歲以下患者比例逐年上升,與高血壓控制不良、先天血管病變(如馬凡氏症)、長期壓力密切相關。其他危險因子還包括:
- 家族心血管疾病史
- 吸菸、酗酒
- 動脈硬化或結締組織疾病
全球統計:每10萬人2至5例,實際恐被低估
根據國際期刊《JACC》與《Circulation》研究,主動脈剝離全球年發生率約10萬分之2至5,但猝死案例難以回溯,真實數字可能更高。約 40%至50% 患者於急性期(48小時內)死亡,其中半數甚至來不及送醫(註)。
(註) : 資料來源:國健署、台灣心臟學會、國際心血管醫學期刊(JACC, Circulation)
保命關鍵:主動脈剝離「3大危險症狀」速辨識,一旦出現症狀,立即撥打119,切勿自行移動!
1. 突發性劇烈疼痛 : 90%以上 患者會出現,常被誤認為心肌梗塞、胃痛或背痛而延誤就醫。疼痛特徵:如撕裂、刀割般劇痛,可能從胸口擴散到背部、頸部或腹部。
2. 血壓異常或單側肢體無力 : 30%患者血壓異常(飆高或驟降),部分人會出現單側手腳無力、短暫癱瘓,原因多為剝離阻塞腦部或四肢血管,導致血流受阻。
3. 器官缺血致命徵兆
- 腦部缺血:暈厥、話說不清、意識模糊,甚至昏迷。
- 主動脈破裂:休克、大量內出血,可能瞬間致命。
預防主動脈剝離:從日常做起
▶ 定期健康檢查不可少
1. 血壓監測:高血壓是主要風險,建議定期量測。
2. 影像檢查:超音波/CT/MRI可早期發現主動脈異常。
3. 血脂檢測:控制膽固醇、三酸甘油酯,預防動脈硬化。
4. 基因篩檢:有家族病史者,如馬凡氏症候群、遺傳性血管病變,建議諮詢醫師
▶ 健康飲食建議
1. 低鹽低脂:多吃全穀類、豆類、蔬菜、水果
2. 好油選擇:橄欖油、堅果、深海魚。
3. 避開地雷:紅肉、油炸食品、過量酒精
▶ 生活習慣調整
1. 適度運動:快走、游泳最理想
2. 管理壓力:冥想、深呼吸有幫助
3. 規律作息:每天睡足7-8小時
▶ 戒除不好的生活、運動習慣:
1. 戒菸、限酒
2. 控制咖啡因
3. 避免突然劇烈運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