線上預約

健康報報

15%心肌梗塞患者從未胸痛!醫師建議5招預防

11
26

 

早安健康/ 立達診所副院長 周孫立醫師

夏去秋來,白天或有高溫,夜晚一下子又轉涼,血管劇烈地擴張與收縮,可得當心對心臟造成嚴重負擔!一名19歲的林同學(化名), 白天進行一連串密集劇烈的賽事,直到深夜覺得自己又熱又渴,於是從冰箱拿了冰礦泉水猛灌。喝下的瞬間,林同學頓時覺得自己的胸口卡卡又緊縮,接著開始冒冷汗,並出現噁心且全身無力倒地,家人發現不對勁緊急送醫,經周孫立醫師診斷,林同學竟出現急性心肌梗塞,所幸血管尚未完全阻塞,緊急處置後救回一命,林同學幸得逃過此劫。

 

立達診所副院長、急診專科主治醫師周孫立提醒,秋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,溫度冷熱變化太快時,人的生理調控無法短時間內啟動,就會導致不可逆的身體傷害,尤其是心臟,可能出現冠狀動脈堵塞、心肌梗塞、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,特別是有家族病史、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抽菸、肥胖,以及中年以上的民眾,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,這些民眾萬不可輕忽季節轉換對心血管的壓力。

 

肥胖、熬夜、作息不正常 台灣心血管疾病年輕化

心血管疾病長期盤踞國人前十大死因(心臟病、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與腎病等),衛福部統計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,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,僅次於排名第一的惡性腫瘤,合計去年(2019年)心臟與腦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數多達2200餘人。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引述據全球疫情的資料,顯示新冠肺炎的病人死因超過一半是與心血管疾病有關,在疫情爆發前,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認為,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級的死亡殺手疾病。 

 

周孫立醫師表示,心血管疾病與年齡的增長,在臨床研究持續呈現正相關,尤其40歲以上以及慢性病族群罹病的風險相對增高,秋天氣候多變,更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心臟。不過,周孫立醫師也補充,罹患心血管疾病,已經呈現年輕化的現象,「像心肌梗塞,過去在40歲以下的患者並不多見,但現在年輕的心肌梗塞患者越來越多,可能與肥胖、作息不正常、過勞、熬夜、吸菸等不良生活習慣有關。心血管發生病變,近年來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『專利』。」

 

心絞痛可能是冠狀動脈阻塞 反覆出現盡快求醫

心臟是所有器官中,身體最主要的動力來源,維持心臟正常運作主要由3條冠狀動脈供應心臟氧氣及養分,一旦阻塞可能導致心肌缺氧,心臟當冠狀動脈內因膽固醇的堆積,造成斑塊產生,導致動脈硬化、血管內徑變狹小,此時供應心臟的血流量減少,心臟之供氧量與需氧量無法達到平衡時,便會造成心肌缺血而對心臟造成傷害;當冠狀動脈內只有部份阻塞時,心臟的供血量部份減少,稱為「狹心症」,冠狀動脈阻塞50%以上,即宣告生病(俗稱的心臟病發作),也就是所謂的「冠心症」(Acute Coronary Syndrome; ACS ),若是完全阻塞,造成供應心臟的血流阻斷,心肌得不到血液及氧氣的供應便會發生組織壞死,就是「心肌梗塞(Myocardial infarctionMI)」。

 

周孫立醫師強調,「一般等到出現症狀,阻塞程度可能已達70%以上,像是心絞痛,患者可能在熬夜或運動等過後覺得胸悶,但休息一下又好了,然而反覆出現這樣的症狀,自己就必須要特別警覺,盡快求診醫師瞭解問題。」

 

周孫立醫師:心肌梗塞首次發作 病患有15%可能從未胸痛

冠狀動脈的阻塞對於生存的威脅極高,周孫立醫師指出,病患此時感覺可能於胸骨下、胸骨後或心前區產生短暫陣發性之疼痛,感到像「脹氣疼痛」、「心燒灼感」、「很重的東西壓在胸口上」或「類似針扎的嚴重胸痛感」;疼痛位置有時會擴散到下巴、頸、肩、二側的手臂、上臂、背部或頸部。

 

周孫立醫師表示,「根據臨床經驗,約有15%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從未發生過胸痛,但是第一次發作時就是「心肌梗塞」,其死亡率為50%,近來也有名人不幸因此猝死,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發現以及預防保健,都是非常重要。」

 

三高、肥胖、吸煙、熟齡族群 每年定期進行心血管檢查

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,包括三高(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膽固醇)、吸菸、肥胖、忙碌、工作壓力大、心血管疾病家族史,以及年紀超過40歲等民眾,周孫立醫師提醒,這些高危險族群務必要每年至少一次相關檢查,評估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。

 

標準的心血管疾病健康檢查,通常包括抽血、心電圖等基本檢查,再根據基本檢查結果,由醫師建議後續排程。周醫師建議,自認為心血管可能健康的人,還是要謹小慎微,在自己預算許可下,每2~3年不妨做一次高階檢查,如64切或256切心臟電腦斷層掃描等,進行細部瞭解;若是高危險群,則根據當事人主要的危險型態,每年做一次相關高階檢查;若檢查結果疑似心血管疾病,再由醫師建議轉介到心臟內科門診進行相關診察。

 

屬於冠心症的檢查,還可以再分為間接及直接兩種方式:間接檢查如靜態心電圖、運動心電圖、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檢查等;直接的檢查則包括心導管及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。周醫師說,「心臟健康的偵測工具不少,但是重點還是在於定期查檢,瞭解自己心血管的健康數據變化。」

 

年度健檢心臟健康 四個主要工具運用

例行的身體健康檢查,通常有幾個指標來觀察心臟健康成效,以下介紹四種不同的偵測工具:

 

1. 心臟超音波

將超音波探頭放在胸前移動,進行心臟結構和功能的評估,了解心臟大小、收縮情形、血流方向及流速等,評估冠狀動脈是否狹窄,並可偵測心臟瓣膜活動及是否有缺損等,是一項安全、非侵入性的檢查。

 

2. 靜態心電圖或24小時心電圖

心臟會跳動,是因為有心肌電氣細胞來促進心臟自動放電與收縮,而心電圖是利用微電極技術,來紀錄心肌細胞內外的電位差,以了解心臟是否正常運作,一旦異常可能有心律不整的問題。

 

3. 頸動脈超音波

頸動脈又與中風有很大的關係,若頸動脈有阻塞問題,其他心血管也有高度風險,因此頸動脈超音波也是心血管檢查的重要項目之一。利用超音波測定頸動脈血管的管徑及血流變化,評估頸動脈是否有硬化斑塊、狹窄或阻塞等現象。

 

4. 冠狀動脈鈣化分析

冠心病的高危險群(如中年以上、冠心病家族史、長期抽煙、三高、肥胖等),通常可能是無症狀,或疑似冠心病症狀者,透過冠狀動脈鈣化指數的篩檢,可迅速顯示冠狀動脈鈣化斑塊所在的位置及程度,輔助受檢者及醫師做出正確之處置。冠狀動脈狹窄常因斑塊的沉積所引起,而沉積的斑塊常會鈣化,因此測量冠狀動脈的鈣化亦可預估冠狀動脈狹窄的可能,預測未來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及早預防處理。

 

力行健康五好生活 拒絕心血管疾病

立達診所副院長周孫立醫師指出,「冠心症」甚至是心肌梗塞發生的過程往往急遽,嚴重者瞬間天人永隔,但是預防心臟疾病並非毫無辦法,而是可以透過改善生活的方式來促成。立達診所提供以下五個健康好生活指標,幫助排除心血管疾病的發生,鼓勵大家一起執行。

 

1. 調整生活作息 避免熬夜

工作難免會加班或熬夜,但不能成為常態,熬夜會影響心血管健康,增加猝死風險。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》(JACC)在2019年的研究指出,睡眠時間不定時,5 年內心血管疾病風險提高一倍!這項來自於哈佛大學醫學團隊的研究,發現睡眠時間差異超過了120分鐘,入睡時間點差超過90分鐘,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風險升高1倍。

 

其原因在於,睡眠不足會促使交感神經系統緊張,並導致血壓升高、可的松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增加、心跳不規則、免疫系統失調等,這些情形都會進一步導致冠心病的危險。

 

2. 養成定期運動習慣

定期運動有助於新陳代謝,幫助心臟保養健康。力行每週累積150分鐘的輕中度運動,心跳130以上,並持續有規則性、律動性的身體有氧運動:包括快走、慢走、爬樓梯、騎單車、游泳、慢跑、快速走路和有氧舞蹈。

 

3. 均衡飲食 每天飲2000cc開水

美國心臟協會的《循環》期刊2012年的跨國研究顯示,健康飲食有益於預防心臟病的發作:即攝取水果、蔬菜、全穀類、大豆、堅果、魚等健康食物,再次心臟病發作降低了 35%。建議可以一週做為週期飲食指標,若這星期某幾天吃較高油脂的食物,那麼剩下的其他天就必須攝取高纖維且清淡的食物,不吃油膩或高飽和脂肪食物,烹調建議以蒸、煮、川燙代替油炸。

 

此外,注意每天至少喝2,000㏄白開水,可以幫助身體排毒,飯菜不宜過鹹,食鹽過多會使血壓升高。

 

4. 定期健檢 追蹤健康

國民健康署提供4064歲民眾每3年一次,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,但是建議40歲以上民眾在預算的考量下,最好每年體檢,注意心血管健康的檢項。

 

除了健檢,三高患者更應積極採行健康的生活型態,定期量血壓及血糖,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追蹤。

 

5. 戒節酒

過量菸酒都是心血管疾病的殺手,飲酒使血壓升高、交感神經興奮,心臟輸出量增加,間接引起腎素等其他血管收縮物質的釋放增加。世界衛生組織統計:每年全球因酒害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,其中19%死於心血管疾病。至於菸品中的尼古丁等物質,加速動脈硬化,讓血液黏稠、血管缺乏彈性,引發阻塞造成心肌梗塞,都應該遠離。

 

 

原文網址:

 

15%心肌梗塞患者從未胸痛!症狀出現恐已阻塞7成,醫師建議5招預防  [早安健康https://www.edh.tw/article/25720